凡图人才咨询网

栏目导航
常见问题栏目

“上海农业农村人才情况”课题调研报告

发表时间:2022-12-31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左边习近平右边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支撑,解决乡村振兴人才保障问题是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提速增效的关键。上海制定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着力培育高技能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吸引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进入新发展阶段,上海正在向着市区繁华、乡村繁荣的卓越全球城市目标迈进,上海乡村已从单一的城市供应保障者,逐步转变为多种城市功能的承载者,但城乡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当前,上海正在大力发展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2020年粮食生产面积171.4万亩,常年蔬菜面积50万亩,林地面积180万亩。本市乡村产业正朝着生态环保、名特优新的方向发展,急需一大批农业农村人才投身于提升地产农产品品质、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开展农业科普教育等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事业。同时,上海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思想价值观念逐步转变,利益需求日益多元,乡村治理的内容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急需一大批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乡村治理人才。

  

上海乡村振兴工作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这离不开农业实用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技推广人才、乡镇村干部等上海农业农村人才群体的贡献。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鼓励农业科技人才与经营主体“手拉手、共成长”,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加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党中央乡村振兴号角的进一步吹响,上海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三个农民两百岁”“农村留人难”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了进一步促进上海城乡融合发展,让上海乡村振兴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必须尽快补齐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引进、储备、使用等方面的短板。

  

上海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现状

  

农业实用人才结构逐步优化

  

结合本市农业农村实用人才的调查数据来看,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和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持续推进,在新型职业农民青年激励计划、高校毕业生入职基层涉农单位可享受学费补偿代偿等政策带动下,本市35岁及以下农业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呈现小幅增长态势,2017—2019年本市35岁及以下青年人才数量分别为5688人、6034人和6123人,但同期55岁及以上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占比仍超过39%。从本市农业农村实用人才的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9.9%,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数量有一定上升趋势。

  

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稳步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骨干力量。近年来,上海农业经营主体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规模日益扩大、领域不断拓宽。2020年年底,上海具有一定经营规模、规范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506家,合作社成员人,带动农户户,实现年度经营收入79.59亿元、盈余3.95亿元。2020年年底,上海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3965家,务农成员总数9727人,平均务农年限为22年。家庭农场主户籍以沪籍为主,经营土地总面积.21亩,户均经营面积为154亩,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占比89%。从年龄来看,家庭农场经营者平均年龄为53岁,主要集中在50岁及以上,占总人数的62.7%,其中超过60岁的占17.8%。从收入来看,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66万元,其中农产品销售收入占比96%;家庭农场年均收入为30.21万元,年均纯收入为15.98万元。总体来看,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收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这说明上海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

  

农技推广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素质是先进农业技术向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上海“十四五”时期大力推动的无人农场、机器换人等工作,需要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来支撑。从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国有单位从业人员的数据来看,上海农技推广人员为2267人。从学历结构来看,54%的农技推广人员为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者占12%,专科学历者占20%。从年龄结构来看,超过50岁的占32%,41—50岁的占25%,35岁以下的占30%。从学历和年龄构成来看,上海农技推广队伍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乡镇村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乡镇村干部队伍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坚力量,是涉农政策落地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加快推动本市乡镇村干部队伍结构优化,是新形势下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手段。2021年村级组织调查显示,通过加大“三个一批”选任力度、拓宽村干部选拔范围,从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社区工作者、退役军人、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村、大学生村官、返乡大学毕业生中选拔的村党组织书记及村“两委”比例分别为39.1%、35.6%。从换届情况来看,本市乡镇村干部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新一届村书记平均年龄44.9岁,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0.4岁,村党组织书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92.7%,村“两委”班子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89.3%,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队伍老化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后备人才梯队逐步完善。

  

上海农业农村人才保障领域的现存问题

  

人才流失现象依然明显

  

农业劳动条件艰苦、经济效益较低、劳动报酬不高,且本市乡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乡村育才引才留才用才能力存在先天不足,导致农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远逊于市区的二、三产业。当前,本市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本地农民尤其是本地年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意愿不强,大量优秀青年人才从乡村向市区流动,导致农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日趋老化、乡村发展的后备力量不足。从农村实用人才的调查数据来看,本市农业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连续6年呈下降态势,不过2016年到2019年本市农村实用人才降幅分别为8.6%、8.1%、5.3%和3.5%,降幅连续三年收窄。

  

人才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

  

据调查,上海纯农地区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2020年上海纯农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57.5%,比2019年增长2.7%,留守农民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性别结构不协调的现象有日益加剧的趋势。目前,上海家庭农场主及合作社工作人员的学历以初高中为主,82.5%的纯农户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体受教育年限较短、平均文化素质偏低,对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较少,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弱,已成为农村产业升级、三产融合发展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本市农业农村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种养殖业,农业数字化转型、乡村电商、健康养生、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短缺。

  

乡村发展对人才缺乏吸引力

  

从公共服务资源来看,由于乡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配置水平远低于市区,很多人才不愿意在乡村工作和生活,造成乡村发展的人气不足。从农户收入来看,纯农地区的抽样调查显示,2019年本市纯农户人均纯收入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元,占纯农户人均收入的49.1%;人均转移净收入元,占总收入的38.4%;人均财产净收入2516元,占总收入的7.5%;而农业经营性年收入只有1683元,仅占总收入的5%。在收入构成方面,纯农地区人口老龄化、空心化是转移净收入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从农业工作环境来看,当前农业生产依然没有改变起早贪黑、“靠天吃饭”的局面,且劳动强度明显高于市区二、三产业,导致很多人不愿从事工作不体面、收入不稳定的农业产业。

  

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青年人才“不愿意从事农业、不愿意待在农村”是上海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乡村人才外流、受教育程度不高、人才队伍不稳定、后备力量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同时,本市农业农村发展受自然因素和市场波动影响仍较大,面对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乡村就业数量及就业质量无法保证,农民增收缺乏可持续性。面对市区的发展机遇及高薪诱惑,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到市区就业。从人才结构来看,现有农业农村人才大多是生产经营型,而技能带动型、跨界复合型人才相对不足。社会服务型人才虽有一定储备,但很多是从生产经营型转型而来,在新媒体、智慧乡村、无人农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仍有待强化。

  

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上海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当前,本市农村“两委”班子中比较缺乏懂产业、会发展、善管理的带头人,部分村干部忙于事务性工作,对于通过农村产业升级、三产融合发展等途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等现实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同时,由于“三农”基层单位往往地处远郊,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和市区其他单位相比有一定差距,且涉农院校毕业生在上海找非农行业的工作也比较容易,因此涉农院校毕业生真正在农口工作的人并不多,有些毕业生即使在农口单位工作也很快跳槽,造成“三农”基层单位后备干部的补充较困难。

  

综上所述,当前上海“三农”领域的紧缺人才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懂政策、懂市场、懂管理的农业技术、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二是能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三是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四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治理人才。分析上海“三农”领域人才紧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农村人才的受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公众关于农业苦、农民累的思维定势依然没有改变,农村的“80后”“90后”大部分不愿从事农业。二是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资源与市区有较大差距,很多人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不愿留在农村。三是农业产业竞争力不足。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农业从业人员难以获得稳定而体面的收入。

  

完善上海农业农村人才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

  

完善人才扶持政策体系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人才保障领域的体制机制,解决好农业农村人才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让他们工作顺心、生活舒心、办事省心。一是加强乡镇党政班子建设。注重提拔使用富有涉农工作经验的干部,安排其充实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二是建立乡村人才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岗位、编制适度分离等方式,鼓励城市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人员下乡服务。三是针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人才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潜力较大、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培育和引进人才,激发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四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引导农村新型市场主体依法组织就业人员参保,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建设人才公寓,为符合条件的农业农村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健康医养、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提高福利待遇吸引人才

  

为农业农村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提高农业农村人才的福利待遇,使其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一是继续加大市、区两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农村人事经费、工作经费和专项经费的支持力度,逐步提升人才福利待遇。二是提高农业农村人才的社会地位。完善人才工作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提高农业农村人才的政治待遇,优先推荐其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三是深入宣传培育新乡贤文化。营造尊重人才、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选树乡村先进典型,提升农业农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坚持引育并重提高人才素质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创业指导等服务,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促进农业农村人才整体素质稳步提升。一是发挥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大力培养乡村青年人才,为本市农业农村的紧缺青年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薪资福利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为农业农村人才赋能。推动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农村人才、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手拉手”合作对接,从“农业科技创新、绿色现代技术、生态循环模式、农业人才培训、农村发展规划”等方面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三是做好“完善、巩固、坚持”3篇文章。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巩固涉农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坚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住房保障、生活补贴等。四是创新现代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借鉴浙江、江苏等兄弟省市成功经验,大力整合农业科研院所等培训资源,为通过职业技能考核的学员颁发农业职业技能证书,推荐其参加农艺师和高级农艺师职称评审,并在惠农政策支持、农业人才鉴定、涉农论文发表、科技项目示范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提高劳动生产率集聚人才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业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上海应当重点推进无人化、机械化、智能化作业模式,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来吸引人才投身农业。一是强化惠农政策扶持作用。出台农民购买农机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机械化水平。加快研发农机设备和辅助工具,满足经营主体播种、收割、加工等农机设备需求,改造升级农产品分类、挑选、运输、存储和保鲜等后续处理设备。三是推动实用高效型农业机械应用。重点推广实用型、多用途和小型化的农业机械,让更多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一线,让农业成为体面的职业,吸引农业高技能人才就业。

  

加强乡镇村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重视村级组织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注重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想发展会管理能成事的乡贤能人型党员充实到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中去,更好发挥村级党组织书记对乡村振兴的带动力。二是提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各有关部门要多关心常年战斗在第一线的村干部,帮助任务重、条件差的村干部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协助党委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三是完善乡村人才振兴的输血机制。引导广大农业院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事创业;建立健全乡镇与村干部队伍“双向流通互动”的工作机制,从市级机关、市属国有企业和各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遴选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担任乡镇干部和驻村指导员,更好发挥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的带头作用。

  

积极探索乡村人才振兴的功能路径

  

上海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单靠农业农村部门无法解决,必须依靠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才能找到突破口。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方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创新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农业农村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引进、培养、储备和使用力度,为上海“三农”工作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一是进一步激发农村资源要素的活力。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规范有序下乡,推动农村资源要素和城市工商资本、技术管理优势互补,通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来降低本土人才流失率。二是加大人才引进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发展留人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吸引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下乡创新创业。三是设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避雨抗旱设施,提升抗自然风险能力,消除农业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四是举全市之力支持乡村振兴。发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利用自身资源和特长助力乡村振兴,鼓励驻村指导员参与示范村建设、推动产业升级、盘活闲置资产等。通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促进上海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助力上海在“十四五”时期继续当好“三农”工作“排头兵”,让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乡村迸发出更加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活力。

 

推荐资讯点击咨询
最新资讯点击咨询
热门资讯点击咨询
相关资讯点击咨询